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「基礎法學之理論與方法:法律與社會群組」專題研究
Seminar on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Fundamental Legal Study: Law and Society 
開課學期
110-2 
授課對象
法律學院  法律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陳昭如 
課號
LAW7476 
課程識別碼
A21 M9880 
班次
 
學分
2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3,4(10:20~12:10) 
上課地點
霖研五1702 
備註
基礎法學組一年級須先修畢「基礎法學之理論與方法:理論群組」專題研究(A21 M9870)。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15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基礎法學(Fundamental Legal Studies,以下簡稱基法)的範圍廣泛,通常包括法理學、法律史、法社會學、法律經濟分析等,新近更包括各種廣泛的law and …等研究領域(例如法律與文學)。然而,長久以來台灣大學部法律系的基法課程相當不足,即使是考進法律系碩士班基法組的研究生,往往也有基本訓練不足之處。有鑑於此,基法組開設「基礎法學的理論與方法:理論群組」以及「基礎法學的理論與方法:法律與社會群組」,各兩學分的兩門課程,期使修課同學對於基礎法學有完整深入的認識與掌握。本學期的「法律與社會群組」課程,則將解析法經驗事實之研究,或展示各種理論的實作,涵蓋法律史、法思想史、法律現代化與繼受/移植理論、女性主義法學﹑法社會學等領域。
本課程也非常歡迎法律系碩士班其他組的同學,本於將基法知識運用於探究各該組議題之需要,經由這兩門課程充實基法訓練。尤其歡迎在必修課程中未排入基法學科的科法所學生修習本課程,以擁有法律人必備的基法知識,並深化作為基法理論及方法之一的「科際整合」的能力。 

課程目標
1. 讓同學擁有各個基礎法學重要領域的基本知識。未來不論寫哪一方向的論文,其基本知識不會偏廢。
2. 「基本知識」包括:各領域的基本概念、觀念、理論、方法、文獻、資料、主要爭議問題、傳統與新興研究領域等。一個基本的評量方式預訂讓同學能掌握約200個左右的關鍵字(概念),以及運用這些概念的分析與論述方法。
3. 經由本課程的修習,可較清楚地選擇哪些領域來深入研究與撰寫論文。
4. 培育寫作學術論文的基本能力。 
課程要求
1. 課前完成每週指定任務。課程進行中,未經授課教師同意或有緊急情事,不得使用任何電子設備(如手機、電腦、平版電腦)。

2. 本課程由基法組老師合授。三位教師課程要求與評分方式如下:

‧ 王泰升部分(30%):
(1) 每次上課,先以紙本繳交一頁記明姓名之閱畢文獻後欲提出的問題,上課時抽出當中幾份進行研討,並將討論未被抽中者之尚未被議及的問題。
(2) 第四週結束後(4/11)繳交一份涵蓋所有指定閱讀文獻之近似「書評」的書面報告(5000字至8000字),可自行參閱書評書寫方式,與包括提問及詢答在內的上課表現,一併成為期末評分的根據,書面報告的占比為70%,上課表現占比30%。

‧ 陳韻如部分(30%):
(1) 作業與上課參與(50%):於上課前一日(週日)中午12點前繳交閱讀心得。除以該週指定閱讀文獻為對象外,並得就參考閱讀文獻納入心得寫作對象。除對於文獻主要論述主張的理解外,請提出自身評論、疑問或者有共鳴感想之處(對於評論或疑問之處,需註明文獻頁碼以及段落)
(2) 期末報告(50%):兩種形式(1)文獻分析比較(5000字至8000字)or (2)研究提案(proposal)8-10頁。繳交期限為6/6。

‧ 陳昭如部分(30%):
(1) 作業與上課參與(50%):於上課前一日(週日)中午12點前繳交批判性閱讀心得,除以該週指定閱讀文獻為對象外,並就參考閱讀文獻中擇一(或多篇亦可)納入心得寫作對象,闡述對文獻要旨之理解與評論。勿以摘錄翻譯文獻或重點摘要作為心得內容。
(2) 考試(50%):以「指定閱讀」為考試範圍,但答題時得納入參考閱讀文獻的內容。得攜帶任何紙本文獻,不得使用電子設備與網路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請見每週進度所列 
參考書目
請見每週進度所列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平時成績 
10% 
出席與上課參與 
2. 
分項成績 
90% 
‧ 王泰升部分(30%): (1) 每次上課,先以紙本繳交一頁記明姓名之閱畢文獻後欲提出的問題,上課時抽出當中幾份進行研討,並將討論未被抽中者之尚未被議及的問題。 (2) 第四週結束後(4/11)繳交一份涵蓋所有指定閱讀文獻之近似「書評」的書面報告(5000字至8000字),可自行參閱書評書寫方式,與包括提問及詢答在內的上課表現,一併成為期末評分的根據,書面報告的占比為70%,上課表現占比30%。 ‧ 陳韻如部分(30%): (1) 作業與上課參與(50%):於上課前一日(週日)中午12點前繳交閱讀心得。除以該週指定閱讀文獻為對象外,並得就參考閱讀文獻納入心得寫作對象。除對於文獻主要論述主張的理解外,請提出自身評論、疑問或者有共鳴感想之處(對於評論或疑問之處,需註明文獻頁碼以及段落) (2) 期末報告(50%):兩種形式(1)文獻分析比較(5000字至8000字)or (2)研究提案(proposal)8-10頁。繳交期限為6/6。 ‧ 陳昭如部分(30%): (1) 作業與上課參與(50%):於上課前一日(週日)中午12點前繳交批判性閱讀心得,除以該週指定閱讀文獻為對象外,並就參考閱讀文獻中擇一(或多篇亦可)納入心得寫作對象,闡述對文獻要旨之理解與評論。勿以摘錄翻譯文獻或重點摘要作為心得內容。 (2) 考試(50%):以「指定閱讀」為考試範圍,但答題時得納入參考閱讀文獻的內容。得攜帶任何紙本文獻,不得使用電子設備與網路。 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14  課程介紹 
第2週
2/21  王泰升主授(2/21-3-21)

[台灣人的國籍初體驗]

‧ 王泰升、阿部由理香、吳俊瑩,《台灣人的國籍初體驗:日治台灣與中國跨界人的流動及其法律生活》(台北:五南,2015)。
 
第3週
2/28  二二八紀念日 
第4週
3/07  [去法院相告]

‧ 王泰升,《去法院相告:日治台灣司法正義觀的轉型》(台北:臺大出版中心,修訂版,2017);王泰升,〈再訪臺灣的調解制度:對傳統的現代化轉譯〉,《臺灣史研究》,第25卷第1期(2018年3月),頁101-136。
 
第5週
3/14  [台灣法律現代化歷程]

‧ 王泰升,《臺灣法律現代化歷程:從「內地延長」到「自主繼受」》(台北: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、臺大出版中心,2015);台大開放式課程:王泰升,「台灣法律史」,單元六從1小時49分處開始聽、單元七全部聽。
 
第6週
3/21  [原住民族法律傳統的國家法化]

‧ 王泰升,〈日治時期高山族原住民族的現代法治初體驗:以關於惡行的制裁為中心〉,《臺大法學論叢》,第40卷第1期(2011年3月),頁1-98
‧ 王泰升,〈台灣法律史上的原住民族:作為特殊的人群、領域與法文化〉,《臺大法學論叢》,第44卷第4期(2015年12月),頁1639-1704
‧ 王泰升,〈論台灣社會上習慣的國家法化〉,《臺大法學論叢》,第44卷第1期(2015年3月),頁1-69
‧ 王泰升,〈臺灣法律史的提出及學科化〉,《中研院法學期刊》,2019特刊1(2019年10月),頁18-26。
 
第7週
3/28  陳韻如主授 (3/28-4/25)

[什麼是移植]
‧ 指定閱讀:Michele Graziadei (2006), Comparative Law as the Study of Transplants and Receptions,” in Oxford Hand Book of Comparative Law, edited by Mathias Reimann & Reinhard Zimmermann, Oxford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, (p441-475, 可快速瀏覽Part III, p444-455)
‧ 參考閱讀:王泰升(2007年) 台灣的法律繼受經驗及其啟示中研院法學期刊, 創刊號,頁111-135。
 
第8週
4/04  春假 
第9週
4/11  [作為比較法的移植] :移植之(不)可能
指定閱讀:
#1Teubner, Gunther(1998). “Legal Irritants: Good Faith in British Law or How Unifying Law Ends up in New Divergences” 61(1), The Modern Law Review,11-32(可快速瀏覽20頁以後))
#2 Ewald (2013), Comparative Jurisprudence (II)/ The Logic of Legal Transplants,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, 43 (4) p489-510
 
第10週
4/18  [作為(後)殖民的移植]
‧ 指定閱讀:Sally Engle Merry(2004):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Law, in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Law and Society, in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Law and Society. P569-588

‧ 參考閱讀:陳昭如(2008),法律東方主義陰影下的近代化:試論臺灣繼承法史的性別政治,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2期,頁93-135.
 
第11週
4/25  [作為全球化的移植]
‧ 指定閱讀:Duncan Kennedy(2009), “Three Globalizations of Law and Legal Thought: 1850-2000,” in David Trubek and Alvaro Santos, eds., The New Law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. A Critical Appraisal,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2006
 
第12週
5/02  陳昭如主授(5/02-5/23)

[女性主義法律史:記憶政治與宰制轉型]
‧ Reva Siegel, The Nineteenth Amendment and the Politics of Constitutional Memory, 20 Geo. J. L. & Pub. Policy (forthcoming 2022) https://papers.ssrn.com/sol3/papers.cfm?abstract_id=4007656
‧ Reva Siegel, Modernizing Wife Beating, in YALE LAW REPORT (Fall 1996), https://law.yale.edu/sites/default/files/documents/pdf/Faculty/Siegel_Modernizing_Wife_Beating.pdf

參考閱讀:
‧ 陳昭如(2008)〈抗拒失憶:女性主義法律史的理論與方法初探〉,收於:王鵬翔(編),《法律思想與社會變遷第一輯》,頁175-213。台北: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。
‧ 陳昭如(2010)〈大法官解釋中的歷史與傳統──女性主義觀點的批判〉,《中研院法學期刊》,7期,頁81-140。
‧ Chen, Chao-ju (2013). Sim-pua under Colonial Gaze: Gender, ‘Old Customs’ and the Law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Imperialism. in Gender and Law in the Japanese Imperium, edited by Susan Burns, Dani Botsman and Barbara Brooks, 189-218. Honolulu: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.
‧ (2016)〈從義務到權利:新舊母性主義下母性保護制度的轉向與重構〉,《臺大法學論叢》,45卷特刊,頁1096 -1162。
‧ 陳昭如(2020)〈性別與國民身分:臺灣女性主義法律史的考察〉,收於洪郁如(編),《性別與權力》,頁37-98。台北:台大出版中心。
 
第13週
5/09  [平等女性主義法學:反階層制的實質平等]

‧ Catharine A. MacKinnon, Sex Equality: On Difference and Dominance, in TOWARD A FEMINIST THEORY OF THE STATE, 215-34 (1989)
‧ Catharine A. MacKinnon & Kimberlé W. Crenshaw, Reconstituting the Future: An Equality Amendment, 129 YALE L.J.F. 343 (2019)

參考閱讀:
‧ 陳昭如(2007)〈發現受害者或是製造受害者?初探女性主義法學中的受害者政治〉,收於:殷海光基金會(編),《自由主義與新世紀台灣》,頁373-420。
‧ 陳昭如(2009)〈在棄權與爭產之間──超越被害者與行動者二元對立的女兒繼承權實踐〉,《臺大法學論叢》,38卷4期,頁133-228。
‧ 陳昭如(2012)〈改寫男人的憲法:從平等條款、婦女憲章到釋憲運動的婦運憲法動員〉,《政治科學論叢》,52期,頁43-88。
‧ Chen, Chao-ju (2016) The Chorus of Formal Equality: Feminist custody law reform and fathers’ rights advocacy in Taiwan. Canadian Journal of Women and the Law, 28(1), 116-151.
‧ Chen, Chao-ju (2019) Catharine A. MacKinnon and Equality Theory, in Research Handbook on Feminist Jurisprudence, edited by Robin West and Cynthia Bowman, 44-64. UK: Edward Elgar.
‧ 陳昭如(2020)〈殊途不同歸?— 美國與加拿大女性主義憲法動員的比較〉,收於蘇彥圖(編)(2020),《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》第十輯,頁223-275。
‧ Chen, Chao-ju (2020) Single Equality in the Age of Marriage Equality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titutional Law, 18(2), 461-465.
 
第14週
5/16  [交織性的四個展演]

‧ Kimberlé W. Crenshaw, Beyond Racism and Misogyny: Black Feminism and 2 Live Crew, in Mari Matsuda et al. eds, Words that Wound: Critical Race Theory, Assaultive Speech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111-32 (1993)
‧ Mari Matsuda, Beside My Sister, Facing the Enemy: Legal Theory Out of Coalition, 43 STAN. L. REV. 1183, 1188-92 (1991)
‧ Dorothy E. Roberts, Why Baby Markets Aren't Free, 7 U.C. Irvine L. Rev. 611 (2017)
‧ Patricia J. Williams, Babies, Bodies and Buyers, 33 COLUM. J. GENDER & L. 11 (2016)

參考閱讀
‧ 陳昭如(2010)〈婚姻作為法律上的異性戀父權與特權〉,《女學學誌》, 27期,頁113-199。
‧ 陳昭如(2011)〈交叉路口與樓上樓下─反歧視法中的交錯問題〉,《月旦法學雜誌》,第189期,頁51-68。
‧ Chen, Chao-ju(2018) Becoming “Outsiders Within”: A Feminist Social-Legal Study of Surname Inequality as Sex, Race, and Marital Status Discrimination in Taiwan, Journal of Korean Law, 18(1), 1-58.
‧ Chen, Chao-ju (forthcoming 2022) Identity Choices at the Intersections: The Inequality of Cross-border Motherhood and What to Do About It, in House Rules: Changing Families, Evolving Norms, and the Role of Law, Edited by Erez Aloni & Régine Tremblay. Vancouver: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.
 
第15週
5/23  [法律與社會運動:以原意主義和保守法律運動為例]

‧ Mary Ziegler, Originalism Talk: A Legal History, 2014 BYU L. REV. 869 (2014).

參考閱讀:
‧ 陳昭如(2013)〈還是不平等 -- 婦運修法改造父權家庭的困境與未竟之業〉,《女學學誌》,第33期,頁119-170。
‧ 陳昭如(2014)〈打造墮胎權 ─ 解嚴前墮胎合法化的婦運法律動員與權利構框〉,《中研院法學期刊》,第15期,頁1-76。
‧ 陳昭如(2014)〈父姓的常規,母姓的權利:子女姓氏修法改革的法社會學考察〉,《臺大法學論叢》,43卷2期,頁271-380。
‧ Chen, Chao-ju (2019) Migrating Marriage Equality without Feminism – Obergefell v. Hodges and the Legalization of Same-sex Marriage in Taiwan. Cornell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, 52(1), 65-107.
‧ Chen, Chao-ju (2021) The Limits and Power of Law: What can the Absence of #MeToo in Taiwan Tell Us about Legal Mobilization, Politics & Gender, 17(3), 514-519.
 
第16週
5/30  期末考